北京十六區中,郊區有十個。廣袤的農村,是首都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京郊大地山清水秀、地廣物豐,擁有豐厚的山水、田園、農業、農家資源。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少資源一度或“沉睡”或閑置,甚至被當作垃圾。
垃圾不僅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還是最具開發潛力的礦藏。近日,記者蹲點延慶區張山營鎮,從這座京郊農業大鎮著手“解剖麻雀”,在一件件小事中窺斑見豹,體悟農村面貌的深刻改變。
累贅成寶貝
從京銀路向西,沿途目光所及,是連方成片翻耕完畢的空曠土地。這里就是張山營鎮,京郊有名的農業大鎮。
冬日,玉米早已收割完畢。一輛輛拖拉機轟鳴著,將留在地里的大批玉米秸稈,統一捆扎裝車運往周邊的秸稈回收站。整個張山營鎮,種了1.5萬余畝大田糧食,年產玉米等糧食作物約9000噸。早在多年前,伴隨全市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農戶們改變了多年來焚燒秸稈的習慣,由鎮里將玉米秸稈、葡萄和蘋果枝等農業、園林廢棄物統一回收,變身有機肥再還田。
“擱前些年,這些秸稈我們還不知道咋處理呢!”農戶晏愛國說。十多年前,為保衛首都的藍天,京郊各區采取多種措施禁燃禁燒,從源頭遏制空氣污染。于是,秸稈成了礙眼的累贅:燒了污染空氣,堆著占地方。再有,秸稈是很好的有機肥原料,得不到有效利用就無異于一無所用的垃圾。
但最初,秸稈和垃圾并不沾邊。“地里,‘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秸稈燒了埋地里是好養料,也是牛馬的飼料。而且,別說秸稈,小時候,我們全村也沒啥垃圾。”晏愛國掰著指頭數起來:房前屋后種菜養花,瓜果蔬菜皮順手漚肥;家里,不能自己處理的生活垃圾基本都能賣錢……
晏愛國的話說出了農村原始的生活生產狀態:農村不是不產生垃圾,而是很多垃圾都能變廢為寶,循環利用。“這是由農村的生態模式決定的。”有專家直言,“農村,自古就沒有垃圾。”
那秸稈為何遭嫌棄呢?在城市化進程中,燃燒秸稈等原始低效的再利用方式逐漸被淘汰,找不到更高效的利用方式,這些肉眼可見的有型物質就被棄如敝屣。
技術的升級解決了這一矛盾。從十多年前起,伴隨本市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大幕拉開,這些產量龐大、不容忽視的秸稈率先開啟了變廢為寶的綠色之旅。
在張山營鎮,大的、成形的秸稈被運到回收站,統一加工成有機肥還田。而長短不一的玉米秸稈茬、零散秸稈散落田間,拾掇起來費時費力,今年農戶們將這一頭疼事兒反映給了鎮政府。
“根據農戶的意愿,今年,我們頭一回大規模實行深翻地和秸稈綜合利用。”張山營鎮副鎮長侯曉穎領著記者踏進田間,抬起腳,地面上赫然一個大腳印,“有機肥用久了,肥力足,土壤不板結,自然軟和。”
記者看到,拖著翻轉犁的拖拉機在田間來回穿梭,將潮濕油亮的新土翻到地表,散碎的秸稈茬被翻至土壤深處。“深翻一是減少土壤板結,二是將散碎秸稈翻至深處,給土壤提供一定營養,還能提升透氣性。”侯曉穎說。抓住上凍前的晴好天氣,全鎮的耕地深翻已完成了三分之一。
焚燒秸稈污染空氣、原始低效的再利用方式被淘汰,通過高效綠色的循環技術,最大程度實現農業廢棄物還田,曾經礙眼的累贅成了能讓土壤肥沃的寶貝。
“斑禿”變美景
秸稈,是“一畝三分地”上肉眼可見的資源,“一畝三分地”之外,還有大山、河湖、林田、草地,望不到邊的寶礦。然而,在曾經開山挖礦搞活經濟的熱潮中,大山受創、河湖“斑禿”,寶礦漸漸蒙塵。
伴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經歷了秸稈還田的初級階段,張山營鎮人將眼光投向更遠的山水林湖草。荒地變綠、濁水變清、閑置地變公園……眼界廣了、格局寬了,一點一滴中,厚植下了廣大農村綠水青山的生態家底。
沿張山營鎮政府向東,有一處剛開園兩年就被評為“北京網紅打卡地”的休閑地——延慶阪泉體育公園。公園占地1.64萬畝,它所在的蔡家河地區,是近年來北京百萬畝造林工程營造的大尺度森林濕地板塊之一。
提起蔡家河,老延慶人大都印象深刻,“小時候在河邊摸魚抓蝦,水面寬,夏天還能扎猛子呢!”然而,因河道年久失修,再加上沿線村莊生活垃圾常被沖刷至河道,河水污染嚴重、逐漸干涸,從地圖上看儼然一個丑陋的“斑禿”,當地村民都一度敬而遠之。
2012年起,伴隨本市百萬畝造林工程,延慶用4年時間在蔡家河流域營造出萬畝景觀生態林,并開挖荷塘,讓蔡家河從其中蜿蜒流過,一個有林、有水,林水相依的森林濕地鋪展開來。
層層疊疊的綠意,裝扮了農村的大美圖景,也讓廣大市民擁有了能親水親林的田園風光。2020年9月,依托蔡家河森林濕地,新建的阪泉體育公園開園了。蔡家河如絲帶般鑲嵌其中,萬畝林海望不到頭。沿著新修建的綠道在公園林間騎行,綠樹香花、荷塘山景、烽燧遺址移步易景。今秋,記者曾順著騎游綠道來到公園西北端,一大片金黃的稻田躍入眼前,木棧道在稻田中蜿蜒,宛若油畫。“如今,不僅附近村民,北京市乃至津冀的游客都奔著稻田來打卡。”公園運營方八達嶺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濁水變清,荒地也披上了綠衣。2020年4月,冬奧會籌辦前期,海陀山腳、張山營鎮冬奧森林公園,一棵胸徑13厘米的暴馬丁香首先入駐了它的新家。隨即,從冬奧核心區遷移下山的大葉白蠟、暴馬丁香、元寶楓等331棵樹木落腳于此。
曾經的撂荒地變成了冬奧森林公園,如今,它不僅作為重要冬奧遺產,為移栽的植物們提供良好生境,還成為張山營鎮的核心公共綠地,2.2公里的步道環繞全園,經過三年的細心養護,夏秋時節,樹木葳蕤、樹冠如蓋,吸引村民游憩、游客歇腳休閑。
一點點、一片片、一塊塊,像織綠毯一樣,張山營鎮綠的底色不斷豐盈。眼下,在胡家營等張山營鎮其他村莊,以前村民挖土蓋房形成的坑洼地、撂荒地,經過整理紛紛變身口袋公園、小微綠地,更多的“斑禿”變作好風光。
如今,海陀山下的張山營天藍水碧、鳶飛魚躍,美景入畫來。
閑宅“活起來”
如果將廣袤農村比作一幅畫,山水林田湖草鋪就底色,房屋、炊煙、人,則是畫卷中靈動的主角。織就了錦繡底色,繡花功夫的針腳來到了主角身上。
作為一座超大型城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北京市明確了“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的發展方略。市、區農業部門出臺鼓勵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的政策,一批閑置的農家資源“活起來”,成為吸引城里人“復得返自然”的山居民宿。
張山營鎮,就是馳名京郊的精品民宿聚集地。依著海陀山、佛峪口水庫的好山好水,乘著冬奧會籌辦的東風,早在七八年前,多個村就已經發展起了民宿。
“村子環境好,而且有不少農宅閑置。”2016年,年輕創業者張海超在后黑龍廟村走了幾趟后,腦海中萌生出了開民宿的想法。彼時,后黑龍廟村還是鎮里、區里掛了號的低收入村。“村民們以種葡萄、蘋果,養牛為主,看起來農副產品不少,但經濟效益低。”村黨支部書記杜皂銀和班子成員急著求變,請來社會資本“把脈開方”。
段桂蘭家祖祖輩輩住在后黑龍廟,家里老人過世后,老宅荒廢了七八年,三間瓦房搖搖欲墜,院里蒿草長得齊腰高。閑置的農宅,在段桂蘭看來沒什么用,卻被張海超看作了寶貝。通過村集體將段桂蘭家的農宅流轉過來,改造翻新,“大隱于世”精品民宿的牌子掛在了老宅門口,開門迎客。
再推開自家老宅的大門,段桂蘭十分驚喜:雖說院兒還是那個院兒,但添了泳池、空調、衛浴、陽光房等現代化設施,旋轉樓梯、榻榻米、木座椅、大落地玻璃清新簡約,成為城里人喜愛的田園山居,租住一晚的價格比一些五星級酒店還高,“原來廢舊的老宅子也能變成時尚的‘黃金屋’!”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享受了紅利,其他村民緊跟著流轉了閑置農宅。2016年至今,后黑龍廟共發展起30余個民宿小院,村民們不僅將房屋租金收入囊中,還在民宿就了業,擔任起管家、保潔、修理工、咖啡店員等。依靠著民宿產業帶動,2019年,后黑龍廟村一舉摘下了低收入村的帽子,獲評北京市“美麗鄉村”。
一子落下,激活了滿盤棋。高端民宿帶來流量,曾經低效益的葡萄園、蘋果園,也變作了顧客盈門的休閑采摘樂園。每年夏秋,村南綠野地葡萄種植園里,小轎車停成排,夏黑、克瑞森、妮娜皇后等幾十個品種的葡萄陸續成熟,顆粒飽滿,色澤鮮亮。大人在棚里采摘、觀光,孩子們在兒童區玩滑梯、蕩秋千,親近大自然。
“以前光憑賣葡萄,一畝地收入四五千元錢,現在旺季住民宿的游客多,通過休閑采摘,效益翻了近一倍。”村民杜書平說。
農宅盤活,城里人找到了心靈棲居之所,村民、村莊也得到了實惠。
舊廠改地標
小小農宅變作了“黃金屋”,更大更寬敞的閑置畜牧場、老廠房,是不是也能重生?
2023年秋天,在京銀路南,一處集露營、餐飲、市集、露天電影、草坪婚禮等功能為一體的露營地開放,吸引城里人爭相前來。這里原是張山營鎮的一座養牛場,占地約4.7萬平方米,曾圈養過100多頭牛,伴隨延慶區產業結構調整,牛場騰退后一直閑置。今年經過改造升級,這塊閑置地終于“蘇醒”,成為市民、游客喜愛的鄉村露營地。
“這兒太舒服了,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回姥姥家,晚上在村頭看露天電影、吃冰棍、看星星!”經常住民宿的劉思淼和小伙伴在露營地待到了晚上11點,“住民宿光待在屋里沒意思,到草地上打滾兒,徹底放空才最愜意。”
可以在露營地親近自然,也能和小動物們親密接觸。今年10月,距離露營地不遠處,升級后的羊駝科技小院揭牌,小院占地10畝,養了幾十只羊駝、鴕鳥、小兔子、龍貓等,這些羊駝花色各異,大小不同,最小的剛七個月大,溫順乖巧,十分可愛。游客來小院兒,不僅可以用食料喂羊駝,還能遛羊駝,與羊駝親密拍照。
沒騰退之前,它們是污染環境的負擔;“騰籠換鳥”之后,卻成了人氣王和香餑餑。鄉村美了,山居民宿住上了,能在田園里看星星看月亮……游客下鄉,能擁有吃住行游購娛的全方位消費體驗,而且像城里一樣舒適、便捷。
眼下,在古龍路與康張路丁字路口,還有路南、路北兩個牛場占地共達6.3萬平方米,按照計劃,這里將打造為以“果園+騎行”為主題的生態休閑度假區。“思路轉變天地寬。以前看都是各種各樣的累贅,現在看都是資源。”延慶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勃勃生機
從田間秸稈到濁水荒地,從農宅老屋到老舊廠房,張山營鎮的變化只是京郊大地的一處縮影:
——種桃大區平谷推行“生態橋”,鼓勵農民把果樹枝條等農業廢棄物統一收集,1噸果園廢棄物可兌換1噸有機肥,建立起“資源-農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良性生態循環模式。
——延慶區制定玉米秸稈回收補貼政策,全區基本實現玉米秸稈回收利用全覆蓋,近5年來共推廣有機肥約20萬噸。
——2019年起,農業大區懷柔啟動農膜回收處置項目,對農業設施、農田等零散種植戶的農業塑料廢棄物進行統一回收,不僅減少了對土壤、空氣的污染,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再也不見隨意堆放的廢棄物,整潔干凈。
——2020年夏天,門頭溝區綠海運動公園剛建成開放,就吸引騎行者無數,而在多年前,這里還是遠近聞名的大沙坑。
——在密云區太師屯鎮,同樣由大沙坑變身而來的薰衣草花海人氣頗旺,花開時節,薰衣草、波斯菊、萱草、鼠尾草連片綻放。
——在懷柔區渤海鎮,通過閑置農宅的出租、流轉,全鎮共建成老木匠、岑舍、明明山居等400多家鄉村精品民宿,呈現出一定的集聚效應。
——在延慶區永寧鎮,蒙塵多年的鑄造廠舊址變為延慶·好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延慶好物、文化演繹、非遺展示、特色餐飲等一應俱全。
——在懷柔區廟城鎮,曾儲存民航器材和石油的倉庫,如今被改造成融合影視拍攝、研學參觀、親子旅游功能于一體的文旅小鎮。
——在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皇家琉璃官窯廠停產多年,蝶變成為現代化文化創意產業園,再現官式琉璃的華彩流光。
一條條漸進性、持續深入的變廢為寶之路越走越寬。點點滴滴間,廣袤鄉村涌現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