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晚稻收割進入尾聲,秸稈如何處理備受關注。監利破解秸稈離田難題,積極培育、引進經營主體,探索秸稈能源化、飼料化、肥料化、原料化新模式。
11月22日,監利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施昌好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介紹,該市處理秸稈的經營主體由去年的10家擴大至27家,其中24家入選綜合利用項目。目前已收儲秸稈11.3萬噸,收儲量超過去年2倍,其中能源化利用5萬噸,飼料化利用5.5萬噸。
監利作為全國水稻第一縣、國家級棉花制種大縣,也是秸稈產量大縣。全縣常用耕地面積257.3萬畝,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棉花、油菜、大豆等作物,全年秸稈可利用資源總量約385萬噸。這些秸稈如何離田處理,一直困擾著農戶和主管部門。如今隨著經營主體積極探索,秸稈正在變廢為寶。
走進網市鎮習文農業服務社,一捆捆秸稈被加工成經濟、環保的減震墊。“這些減震墊外層用棉花、芝麻等秸稈包裹,里面用稻草秸稈填充,主要用于鐵軌、鋼板等重型物品運輸,使用后可自然降解,不造成二次污染。”合作社負責人李習文介紹,目前年利用秸稈6000余噸,產出秸稈減震墊17萬余根,年產值120多萬元。
在大垸管理區,剛收割完的稻田中,摟草機、打包機、叉車緊張忙碌。不一會兒,數百畝稻田秸稈就清理完成。“干燥的秸稈是北方牛羊過冬的主要食物,今年合作社拓寬秸稈利用渠道,與北方養殖場對接,每噸價格比發電廠高出200至300元。”紐晟凱合作社負責人何偉說。
監利還是小龍蝦產量第一縣,全市蝦稻田面積108萬畝。隨著稻谷收割結束,蝦農們開始往田間注水,小龍蝦也從回型溝中返回稻田。“秸稈可以改善小龍蝦越冬條件,起到遮風保溫的效果,分解轉化后還能為小龍蝦提供營養物質。”監利市嘉潤合作社楊永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