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定區,田野里的秸稈不再是令人頭疼的“田間廢物”,而是被喚醒的“綠色財富”。近日,安定區全面開展2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一幅綠色發展的嶄新畫卷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在燃料化利用方面,位于葛家岔鎮賈家灣村的定西東林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施工現場,購置的新設備已經進場,正在新建一條生物質燃料加工生產線,切片機、粉碎機等設備也陸續進場。合作社負責人介紹道:“我們這個項目建成后,年加工生產農作物秸稈生物質燃料可達2萬噸以上,能有效將秸稈轉化為清潔燃料,改善農村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污染。”
定西市昊馳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位于內官營鎮文山村,標準化圈舍旁,新購的套袋打包機和秸稈收獲機整齊排列,工人正在緊張地建設鋼架料棚和黃貯池。項目完成后,秸稈收儲服務半徑可輻射周邊20公里,將新增秸稈利用能力3000噸以上,不僅能滿足合作社養殖需求,多余的飼料還能投放市場,增加收入。定西誼通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安定區克勤養殖家庭農場、定西興牧牲畜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在積極行動,分別購置先進設備、擴建場地,共同助力秸稈飼料化利用。
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在石峽灣鄉石峽灣村,定西市存武馬鈴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正在操作新購的移動式華德打捆機,將秸稈打包。合作社內,鋼結構料棚已具雛形。合作社負責人介紹:“項目實施后,我們可收集拉運項目區周邊7公里11個村的秸稈,新增秸稈收儲能力2000噸以上,通過合同訂單形式向當地秸稈燃料化加工企業配送。”像這樣的收儲點,安定區共新建6個,分布在不同鄉鎮,將有效解決秸稈收儲運難題,暢通秸稈從田間到工廠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在魯家溝鎮將臺村、內官營鎮清溪村等地區,推廣生物質炊事烤火爐的工作有序推進。這些烤火爐將與秸稈固化成型燃料配套使用,打造生物質清潔能源供暖示范點,讓農村的冬天更加溫暖、清潔。
安定區農村能源服務中心主任楊儀介紹:“通過在燃料化、飼料化、收儲運體系等方面發力,我們有信心實現年新增市場主體秸稈綜合利用量達到3.1萬噸以上,使區域秸稈規模化利用量在秸稈綜合利用量中所占比例提升5%以上,確保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
安定區通過一系列舉措,建立起“農戶+秸稈收儲站點+秸稈成型燃料加工企業/秸稈飼料化加工合作社”的秸稈收儲利用體系模式,發展以秸稈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讓秸稈真正成為農民增收和產業致富的“綠色財富”。(作者 牛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