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農業大學有機旱作農業重點實驗室牽頭建設的“秸稈聚乳酸可降解地膜中試平臺”(以下簡稱“中試平臺”)在晉中國家農高區正式啟用。該平臺聚焦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旨在通過秸稈轉化技術生產全生物降解地膜,破解農田“白色污染”難題,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啟動儀式上,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表示,中試平臺的啟用是學校深化產學研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一步。該平臺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將實驗室研發的秸稈聚乳酸技術與產業化需求緊密對接,為技術從“樣品”走向“大田應用”提供關鍵支撐,有力推動秸稈資源由廢變寶,為三晉大地的特色農業注入新活力。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中試平臺以我國豐富的秸稈資源為原料,運用生物發酵和高分子材料技術,成功將秸稈轉化為聚乳酸基可降解地膜。這種地膜在保墑、增溫、抑草等方面功能與傳統塑料地膜相當,但能在自然環境中完全降解,從而有效避免土壤污染。未來,平臺將攜手企業、科研院所,共同構建“技術研發—中試放大—產業推廣”的全鏈條體系,還將針對不同生態區域和作物類型,開發多樣化產品,如耐低溫地膜、功能型控釋膜等,以滿足農業精細化管理的需求。
記者了解到,該平臺的落地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關鍵舉措。通過“秸稈變綠膜、沃土生金糧”的創新模式,晉中市將積極探索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糧食安全協同發展的新路徑,為全國農業綠色轉型提供寶貴的“晉中經驗”。
當前,我國每年因農膜殘留造成的土壤污染面積超過2000萬畝。中試平臺的啟用,不僅為秸稈資源化利用開辟了新途徑,更通過技術迭代升級,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整體躍升。(山西經濟日報實習記者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