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第二十屆糧食產銷協作福建洽談會(下稱“糧洽會”)在福州市開幕。作為全國第三大糧食主銷區,福建始終高度重視、鞏固發展與產糧省的友好協作。2005年起至今,二十載辛勤耕耘,福建糧洽會“朋友圈”不斷擴大,“引糧入閩”渠道更加暢通,不僅有效保障全省糧食供給充足、市場穩定,更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糧食產銷協作品牌。
攜手共贏廣結“糧”緣
“聚優勢、開新局、促發展、保安全”“落實黨政同責 深化產銷協作 保障糧食安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促進產銷協作共贏”……糧洽會20周年回顧展上,一屆屆活動的不同主題,折射著糧洽會不斷與時俱進、服務糧食安全的成長歷程,也講述著福建與伙伴攜手合作、互利共行的精彩故事。
巍巍六盤山腳下,常年干旱少雨,卻具備亞麻籽生長的得天獨厚條件。遠離主要消費市場,產業如何立足?來自寧夏六盤珍坊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馬琴分享了她與糧洽會的故事。
“在福建援寧群體的接力下,我們相繼克服資金和技術缺口。但亞麻籽產品在國內知名度不足,銷售渠道又成了‘老大難’的問題。”馬琴告訴記者,2021年起,寧夏成為糧洽會協作省份,公司產品因獨具特色成為推介會上的常客,逐步“破圈”。
如今,六盤珍坊借由糧洽會平臺登陸各大線上商城,打通了面向全國的批發零售渠道。“不久前,我們剛收到福建一家公司3000份禮盒的訂單。隨著公司產能和銷量的提高,寧夏的亞麻籽產量已經供不應求,援寧干部已經在著手從外地采購原料了。”馬琴笑著說。
在吉林大米、鮮食玉米展區中,52家企業的300余款產品,吸引了眾多與會客商對接洽談。
“吉林與福建已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糧食產銷合作關系,并連續20年組織企業參展參會。”吉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孫浩明介紹,近5年,每年進入福建的吉林糧食都在150萬噸以上,最高達到270萬噸。
這只是福建糧油產銷“朋友圈”的縮影。
20年來,福建先后與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中的10個建立政府間產銷協作關系,從協作省份調入的糧食超過1億噸,協作伙伴也從7個增加至12個。與此同時,糧洽會參會人數從最初的900多人發展到超過500家糧油企業、5000多名專業觀眾,也從單一的糧食貿易洽談活動發展為集糧油展銷、前沿科技對接、品牌推介于一體的綜合性展會。
前沿科技點亮未來
利用原糧加工產生的米糠、麩質等,生產米珍、胚芽油等精深加工產品,可用于營養品、休閑零食生產和烘焙增香;此類副產品產生的利潤,則用于反哺精白米產品線,使消費者能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優質精白米——在湖南展區,參展商湖南助農米業有限公司帶來的核心技術吸引眾多客商參觀了解。
“福建是今年公司重點突破的銷區,我們在展會前就定向邀約了20余名福建經銷商,是湖南參展人數最多的公司。”公司代表廖娟介紹,分門別類地加工,不僅能將糧食資源“吃干榨盡”,也為美味和營養兼具提供了可能。“精米作主食,粗糧當零食”將成為消費者的新選擇。
本屆糧洽會上,參展的各省市紛紛亮出“絕活”,不僅有功能性油脂、低GI食品、減鹽面食等契合消費新趨勢的農產品,還有40多家糧機設備和糧油科技單位帶來的新技術。
智能風篩一體旋振篩、移動式液壓后卸平臺、深度學習玉米毒素專用分選機、稻谷新鮮度測定儀、機器人裝箱機……本屆糧洽會上,17家糧機設備企業、17家糧油科技參展企業、5家糧油科研院校、68項糧食行業科技成果項目齊齊亮相,從糧食生產、收購到加工、儲存、銷售等多個關鍵環節都可以看到前沿科技的身影。
來自湖北天和機械有限公司的張鵬介紹,公司帶來的“糧食應急加工方艙”,為糧食保供提供了新解法,吸引了許多儲糧需求方。“展會第一天,已有兩臺設備被福建企業訂購。”
由于成品糧更為“嬌貴”,其儲備成本遠高于原糧,但為了應對突發情況,各地仍需保持一定的成品糧儲備規模。約40尺集裝箱大小的糧食應急加工方艙,集約容納了糧食脫粒、烘干、分選等模塊,可通過卡車實現快速遠距離機動;可擴展的模塊單元(如發電機組)和遠程控制程序,也確保了其在不同環境下的適用性。“該設備化糧食儲備為加工產能儲備,推廣開來后,有望降低成品糧的收儲占比。”張鵬說。
多元構筑八閩糧倉
福建展區中,一個玻璃養殖箱被觀眾層層圍住。箱里翠綠的水稻間,大小田螺緩緩爬動,泥鰍、鱔魚歡快穿行,一個微縮的稻漁種養空間躍然眼前。
“這是我們建甌稻漁科技小院項目的縮影。”建甌市農業農村局干部練進旺告訴記者,為破解山區田地分散、生產成本高、種糧比較效益差的難題,建甌與科研院校合作,接連開展“稻蛙共生”“稻螺共生”“稻魚共生”等研究,積極打造“迪鮑”品牌精品田螺、高端優質大米、稻田蛙、中華青鰍等農產品。
“目前,項目試點已超過800畝,每畝地綜合產值達4000元,荒地復耕了,稻田豐產了,蛙螺銷售了,農民增收了,產業壯大了。”他自豪地說。
土豆冰淇淋、土豆蛋糕、土豆香腸、土豆面……來自全省海拔最高縣份——周寧的優質馬鈴薯,被玩出了上百種花樣,吸引了客商現場試吃、訂購;黃魚酥、烤帶魚、巴浪魚、裙帶菜……來自晉江的各式海產品“一早上就吸引了20多家商戶下單”。
琳瑯滿目的農特產品匯聚福建展區,展示著福建立足山海資源,努力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生動實踐。
吸睛的還有今年首創的“品牌集市展區”,來自我省45家企業獲評“中國好糧油”“福建好糧油”以及“福農優品”的60多類綠色優質糧油產品、農特產品集中亮相,吸引各省客商賞福山福水、品福茶福菜。
“這是近年來福建大力打造農業產業和糧油公共區域品牌的集中展示。”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副局長廖志松說。
在省內生產、“引糧入閩”雙管齊下,端牢福建飯碗的同時,我省正不斷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構建優質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2020年開始,我省就大米、小麥粉、掛面、植物油四大類開展“福建好糧油”產品遴選,打造省域公共品牌,目前共遴選出91個產品,其中3個產品被評選為“中國好糧油”;全方位打造“福農優品”,正山小種、福鼎白茶、平和琯溪蜜柚等9個品牌入選農業農村部精品培育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