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記者從海北州海晏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和海晏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到,“十三五”以來,海晏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目前全縣241戶692人貧困戶實現了挪窮窩、換窮業、奔小康。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面對“讓誰搬”的問題,海晏縣明確將居住在深山腦區、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惡劣、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的農牧區貧困人口作為搬遷對象,精準識別出5個鄉鎮23個行政村241戶692人建檔立卡戶為易地扶貧搬遷戶。對于有進城搬遷意愿、有務工就業基礎的貧困戶,采取進城就業分散購房安置,引導搬遷戶自愿在城鎮購買商品房;對于產業相對穩定貧困戶,采取本村自主分散安置,并將安置點選在小集鎮和產業基地周邊。
為讓貧困群眾“搬”出美好生活,海晏縣嚴格控制搬遷群眾自籌資金額度,本村自主安置的建檔立卡搬遷戶自籌資金以投工投勞為主,縣城自主安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自籌資金不超過1萬元。對搬遷群眾家庭人口數量差異,嚴格按照人均不超過25㎡,6人戶以上按照人均16㎡的搬遷政策,逐戶排查建檔。同時,投資1500萬元建成全省首個“覆蓋縣域、覆蓋三次產業、覆蓋所有建檔立卡戶”的1個縣級扶貧產業園、2家龍頭企業、5個扶貧基地、60家村級專業合作社的“12560”扶貧產業體系,把培育發展集體經濟作為重點,投入5290萬元,培育以鄉村旅游、特色種養、加工銷售、商貿服務等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建立5000萬元金融產業扶貧扶持平臺,撬動銀行產業扶持貸款近4億元,對“三有一無”貧困戶發放“530”小額貸款5700余萬元,共落實各類貸款貼息資金1485萬元,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625萬元,全覆蓋注冊成立村級互助協會,探索出金灘鄉“能人議事會”帶動模式,建立獎勵性分紅機制,將分紅資金與貧困戶平時參與培訓和務工相掛鉤,掛牌扶貧車間26家,扶貧車間“造血式”扶貧模式有序推進。
讓搬遷戶“穩得住、能致富”,海晏縣積極銜接省扶貧開發局,提前一年下達海晏縣2017、2018年易地搬遷項目資金,改變以往政府統建的模式,堅決把住成本、質量、標準建設紅線,房屋合格率和群眾滿意度均達到100%。同時,針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通過公益性崗位設立、搭建扶貧攤點、扶貧車間吸納以及通過著力打造到戶資金、互助資金、光伏電站、“12560”扶貧產業園、村集體扶貧產業、鄉村旅游等后續產業項目為支撐的多元化增收渠道,目前以農牧業生產為主的有135戶,以非農業生產的戶數的有87戶,參加公益性崗位的有110戶,自主創業的戶有3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