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我也沒有脫貧的心勁。現在,家里的醫療費用不愁了,又養了幾十只雞鴨,日子就好過了!”
8月5日,北碚區金刀峽鎮永安村,貧困戶王承蘭一邊給雞鴨喂食,一邊與前來“取經”的靜觀鎮和睦村貧困戶羅發芳交流脫貧經。
脫貧攻堅,不能只靠幫扶干部“剃頭挑子一頭熱”,只有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干勁。去年以來,北碚區交通局在對口幫扶的貧困群眾中,采取“互動、互學、互幫、互助、互促、互比”的幫扶模式,用一個“互”字訣,激起了貧困群眾高質量脫貧的內生動力。
過去,不管幫扶干部怎么上門做產業規劃、繪脫貧藍圖,63歲的羅發芳就是“油鹽不進”。
也難怪她聽不進去。羅發芳一家兩口人,兒子患尿毒癥每周要做2—3次透析,她自己2018年6月意外受傷后,又在今年4月被檢查出患有腦瘤。母子二人1個月醫療費就要花上好幾千元,又沒有勞動力,如何脫貧?
事情在2016年出現了轉機,這年,羅發芳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享受了低保、精準脫貧保、貧困戶醫保報銷政策等,家庭負擔大幅減輕。羅發芳的身體逐漸恢復后,負責對口幫扶的北碚區交通局扶貧工作隊隊員建議她養雞脫貧,但她擔心自己沒有勞力、沒有養雞技術,也擔心養出來的雞鴨賣不出去,怎么都不愿意走出第一步。
8月5日,扶貧工作隊帶著羅發芳去了金刀峽鎮永安村,讓她跟有相似經歷的貧困戶王承蘭見面。
同樣因病致貧的王承蘭今年65歲,在享受貧困戶醫保報銷政策后,王承蘭家庭負擔大為減輕,并于2015年脫貧。但如何實現高質量穩定脫貧,王承蘭還缺乏信心。2018年初,北碚區交通局扶貧工作隊用幫扶基金為她購買了100多只雞苗、鴨苗,鼓勵她養雞鴨脫貧。
為了消除其后顧之憂,北碚區交通局還聯合相關街鎮和其他幫扶單位,組建了脫貧互助組。每個互助組由交通技術骨干、教師、醫生、農技員、致富產業戶等人員組成。貧困戶需要技術,農技員就上門;種養出的農作物或牲畜沒人買,幫扶隊就會尋找銷路……
2018年10月,王承蘭家第一批40多只雞鴨出欄,實現銷售收入8000元。如今,她家在欄雞鴨有60多只,今年僅此一項預計收入1.2萬元。
看到了王承蘭的經歷,羅發芳打消了顧慮,她表示,回家后就養上幾十只雞鴨,靠自己的能力實現穩定脫貧。
脫貧攻堅重在精準,難在可持續。針對一些貧困群眾的具體困難,北碚區交通局“對癥下藥”,通過幫助貧困群眾改善基礎設施等措施,為其產業發展、持續脫貧提供必要條件。
“沒錢、沒技術,家門口的道路又不通,真的是脫貧無門。”龍鳳橋街道群興村貧困戶張元華一度意氣消沉。為了解決包括張元華在內的100余戶村民出行問題,北碚區交通局協調成都鐵路局及相關單位,在群興村木耳山村民小組鐵路下穿隧道內側建成5.5米寬的水泥硬化公路。扶貧干部還帶張元華去致富產業戶那里學習“取經”。如今,張元華已種植長葉香橙100余株,今年即可上市銷售,預計一年可實現收入3.9萬元。
“通過互促互比、開闊眼界、轉變觀念,讓貧困戶在較勁中動起來,真正成為脫貧致富主體,這樣的脫貧攻堅才能取得實效。”北碚區交通局黨委書記楊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