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在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發生的兩件事情,在基層黨員干部中引起廣泛熱議:一件是去年提拔的干部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于脫貧攻堅一線;另一件是后謝村、河東王村的兩個區派第一書記因駐村工作成效顯著今年被提拔重用。
作為漯河市的一個功能區,也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開區所轄范圍并不大,脫貧攻堅的任務亦不算重。目前,全區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6戶230人中,尚有34戶97人未脫貧。即便如此,經開區一刻也沒有停下沖鋒脫貧攻堅收官之戰的步伐,“臨陣加冕”也充分體現出全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與決心。
“這既是對我們駐村第一書記的鼓勵,更是鞭策。說到底,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沒有退路,只能勝不能敗!”7月21日,經開區后謝鎮紀委派駐黃頭村第一書記崔麗霞接受記者采訪時頗為感慨。
事實上,經開區圍繞脫貧攻堅對基層干部實施“能者上”的激勵措施,與市里提出的“八大專項行動”中的第一項“實施一線考察督責激勵行動”同頻共振。
今年4月份,漯河市委組織部結合地域發展實際,以開展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八大專項行動”為抓手,堅持組織、干部、人才三個輪子一起轉,明確35項具體措施,進一步拓面聚力,打好“組合拳”,匯聚攻堅之勢,全面推動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
“我們嚴格按照市里的部署要求落實‘八大專項行動’,以黨建為引領,促進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組織、干部和人才優勢,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的最后決戰。”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吳玉培說。
強化組織領導發揮第一書記“尖兵連”作用
記者了解到,漯河市委組織部提出的“八大專項行動”包括:實施一線考察督責激勵行動、實施夯基壘臺強基固本行動、實施“尖兵”作用發揮提升行動、實施人才智力組團幫扶行動、實施攻堅能力全員提升行動、實施黨建資源力量下沉行動、實施“雙增”提質增效深化行動和實施“脫貧攻堅作風建設行動”。
按照市里提出的各項具體行動要求,經開區對各級扶貧干部進行專題培訓3次,培訓扶貧干部334人次,培訓內容涉及脫貧攻堅、產業扶貧、鄉村振興、農村電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同時,建立完善第一書記管理制度,確保駐村第一書記嚴格落實“五天四夜”在村工作要求,吃住在村,在崗在位。
記者在經開區各個村莊走訪中發現,區里根據“精準選派、精準定責、精準管理”的原則選派第一書記帶動作用顯而易見。
見到崔麗霞時,已經是下午將近七點鐘。在黃頭村臨近京港澳高速公路的蘆薈種植大棚旁,尚未收工回村的她,正向河南農大的農技人員學習蘆薈種植技術。
“今天一大早賣了36株蘆薈,每株20元,這也算是我們實驗種植的蘆薈開張了!”雖然只賣了720塊錢,但這也讓崔麗霞興奮不已,她當著記者面算了一筆賬:六分地的大棚里種植蘆薈1500株,種植周期9個月,能收入3萬元。“這能為村集體帶來新的收入!”
憑著這種精打細算加上求真務實的作風,崔麗霞駐村兩年多來,幫助村集體流轉200多畝耕地建起了秀黃樓農業園,種植大棚蔬菜。如今,村里集體經濟收入達12萬元以上,讓昔日負債60多萬元的黃頭村扭虧為盈,今年村集體經濟有望突破20萬元。
隨著黃頭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村里僅有的3戶貧困戶中的1戶在農業園務工,還帶動經開區28戶貧困戶參與大棚種植并分紅。
一個第一書記帶動一方產業,一個產業富了一個村莊,進而帶動一群貧困戶脫貧致富,這就是第一書記主導出的良性發展局面。目前,全區下派的第一書記正發揮著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中迎頭而上、攻城拔寨的“尖兵連”作用。
“為落實‘雙增’提質增效深化行動,區里選取10個村為試點,投入100萬元,配合上級專項資金用于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并對7個經濟薄弱村派駐第一書記,每人配套10萬元扶貧資金,從人力物力上幫助發展集體經濟。”經開區黨辦主任郭彥波說。
截至目前,經開區36個村全部實現集體經濟“清零”,集體經濟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86%,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5個。
筑牢脫貧基礎發揮基層組織“助推器”作用
按照“夯基壘臺強基固本行動”和“黨建資源力量下沉行動”的要求,經開區以基層組織“三強一壯”為目標,認真開展“逐村觀摩、逐項過硬”“三提升”“雙結對”等活動,以先進機關黨組織帶強后進村、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全面提升村級組織組織力。
在此基礎上,區里明確區直部門黨組織分包全區所有76戶貧困戶,列出幫扶清單進行結對幫扶,推行黨員“一編三定”,結合村無職黨員情況,定崗位、定責任、定獎懲,黨員分包貧困戶,形成了幫扶工作一盤棋。
值得一提的是,為充分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作用,區財政投入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高標準新建了15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切實改善村級組織辦公條件,提升了服務群眾能力,為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開展提供了良好保障。
為深入貫徹落實“攻堅能力全員提升行動”,經開區發揮區內非公企業較多的優勢,動員非公企業黨組織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制訂帶貧方案,簽訂帶貧協議,開展聯村帶戶。
記者在漯河市有鹿食品有限公司走訪時了解到,這個以“開小差”為品牌生產爆米花、瓜子、辣條等休閑食品的民營企業,在經開區管委會“保姆式”服務下,從2017年建廠至今,年產值已接近2億元。
“為感謝管委會對我們企業的培育發展,公司決定每年拿出一部分利潤,幫扶貧困戶,助力其脫貧致富。”公司執行總經理閔權忠說,2018年、2019年兩年內,公司已拿出75.9萬元,幫助貧困戶37戶106人。“公司還成立了黨支部,在區黨工委的引領下,融入脫貧攻堅大局當中。”
非公企業的帶貧效果讓家住后謝鎮河東王村74歲的貧困戶王江海有著深刻體會。老王體弱多病,老伴和兒子智力有缺陷,一家三口基本喪失了勞動能力。即便如此,一家人在到戶增收、金融扶貧、企業帶貧、低保等各項扶貧措施的呵護下,今年已達到了脫貧標準。
按照王江海的話講,“在區里鎮里村里的關心照顧下,坐在家里也不愁吃喝,衣食住行都有保障!”
而在經開區,像漯河市有鹿食品有限公司一樣參與到脫貧攻堅的企業不在少數。目前,全區37戶貧困戶與轄區32家企業達成帶貧協議,企業通過技術指導、提供崗位、長期結對捐助等形式帶動貧困人口脫貧,每戶增收1000元到10000元不等。
“我們將樹牢市委‘五個讓’工作導向,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以決戰決勝的姿態沖到最前面,充分發揮‘尖兵連’的作用,大力弘揚越是艱險越要向前的戰斗精神,以優良的作風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吳玉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