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理州緊緊圍繞“生態強農、綠色興農”的總體思路,不斷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生態環保長效機制。
健全機制 強化政策支撐
在全省州市級農業農村局率先成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科,在州農科院設立大理州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并加掛“大理州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的牌子,完善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
2016年至2018年,先后制定出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2016年-2020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意見、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方案等規劃、意見、方案共53份。在持續強化政策支撐的基礎上,全力抓好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打造“洱海綠色食品牌”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及農藥經營使用、化肥銷售、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3個配套辦法的落實。
持續治理 打造清潔田園
實施農業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化肥農藥使用減量行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2016年至2018年,全州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三年實現負增長,其中2018年化肥施用量比2015年減少5.8萬噸、農藥使用量比2015年減少1343.4噸;累計開展測土配方施肥1110.36萬畝,涉及3308個行政村7.08萬戶農戶;累計開展綠色防控599萬畝次、統防統治1201萬畝次。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耕地質量提升政策措施,2017年全州耕地平均質量等級為5.08,2018年采集513個土樣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
抓實農田殘膜回收處置,依托云南順豐洱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祥云潔田塑業公司等開展農田殘膜資源化利用。2018年,全州農膜回收率達80.72%以上。 以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為目標,積極引導和帶動實施農作物秸稈向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利用方式轉變。2018年,全州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3%。
嚴格監管 構建長效機制
完成12縣市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全面完成禁養區內58個規模養殖場關停搬遷工作。加強規模養殖場備案管理,截至2018年年底,全州共有農業農村部備案的規模養殖場667個,累計創建畜禽標準化示范場29個(國家級6個、省級23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7%。加強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運行情況和畜禽養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嚴格落實“一套污染防治設施、一本記錄臺賬、一個公示牌”制度,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2018年,全州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5.35%。
抓實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工作。2016年至2018年,每年投入4015.05萬元在11個縣市實施草原禁牧167.01萬畝、草畜平衡1106.99萬畝的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工作;累計投入4940萬元,實施退耕還草工程4.94萬畝。
抓實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建立重點區域退出機制,取消除電站庫區外所有水域的網箱養殖。加強水產養殖管理,大力發展稻魚共生等水產健康養殖,在提供高品質水產品的同時,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有效保護水環境。截至2018年年底,全州創建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6家、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3家。依據水域生態環境、資源狀況和養護需求,切實抓好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做到“以魚凈水、以魚養水”,著力保護漁業水域生態。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先后建立了洱海水生野生動植物國家級保護區、彌苴河洱海弓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漾弓江流域小裂腹魚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黑水河光唇裂腹魚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通訊員 周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