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碎片耕種”到“規模經營”,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種田”,從“單打獨斗”到“組團共富”……為破解村民散種土地“整合難”、耕種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廣東省珠海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探索實施水稻整村“統一品種,同步種植”(簡稱“統種同種”)模式,讓昔日“小散亂”的農田蛻變為“共富田”。
破局“小散亂” 規模經營提效益
珠海市農業農村局在實地調研中發現,村民散戶水稻種植面臨地塊零碎、品種雜亂、種植效率低、抗風險能力弱、品質參差不齊等問題。
為此,珠海市農業農村局精準施策,以村集體為紐帶,將農民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緊密聯結,探索“統種同種”新模式,開辟高產穩產協同制度。通過引導散戶統一選用優良水稻品種,同步開展“耕、種、防、收、烘”全流程生產活動,零散田塊被統籌成“大田”連片作業。此舉不僅大幅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作業效率,還降低了農戶分散購買服務的成本,每造每畝節省農機作業成本約150元。
規模經營的效益不止于此。統一標準的種植,推動了區域水稻品質提升和產量提高。村民在滿足口糧需求后,有了更多優質稻谷可銷售。通過做優品質、打造品牌,糧食生產鏈條不斷延伸,村民經濟收益持續增長。據統計,今年試點的斗門區9個行政村,預計畝均節本增收170-265元,“碎片田”真正種出了“效益糧”。
專家賦新能 智慧種田促增收
“選種有專家指導,防蟲有統一防治,畝產比以前高多了!”水稻種植全程有專家農技人員“望聞問切”,試點村種植戶信心滿滿。珠海市農業農村局構建起省市區三級聯動農技服務體系,整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及市區農技人員資源,通過提供種植技術指導,為“統種同種”提供專業支撐。
在良種推廣上,珠海市農業農村局引導村集體結合村民意愿,從多個水稻良種中選定1個優質品種作為本村的主推品種,組織村民參與試種推廣。同時,盤活市級余量應急水稻種子,免費調撥1.34萬斤優質種子支持整村更替良種,提高良種在散戶種植中的普及率,破解散戶購種議價難、成本高、渠道少等難題,讓放心種、高產種走進尋常農戶田。
同步種植帶來的生長周期統一,讓病蟲害防治邁入“科學時代”,以往因作物生長不同步導致的防治時機不統一、抗藥性差異等問題迎刃而解。統防統治科學高效,施藥成本降低,種植效益顯著提升。今年早造試點的7條村,畝產提高約7.7公斤,遠超2025年農業農村部提出的大面積單產提升中稻谷“畝產提高2至3公斤”的目標;最高畝產達462公斤,平均畝產較去年本區早稻增產約2%,小農戶產量成功趕超大集體,“靠天吃飯”正在變為“智慧種田”。
黨群齊發力 組團共富繪新篇
“村干部先試種,我們跟著干,心里踏實!”在村“兩委”干部和黨員種植戶的示范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加入“統種同種”行列。珠海市農業農村局堅持黨群聯動,在尊重村民意愿基礎上,推行“整村推進+分片實施”彈性參與機制,今年以來已有9個試點村帶動1483戶散戶、2400畝農田“組團升級”,16個村進入試點預備庫,形成良性發展格局。
農田里的變革還延伸出多元增收路。通過統籌種植與收割時序,冬閑田被盤活,“優質水稻+經濟作物”“優質水稻+賞花類綠肥”等輪作模式落地生根。斗門區乾務鎮新村村種植冬油菜花,兩年接待游客80萬人次,帶動鄉村消費約500萬元,“冬閑田”蛻變為“致富田”。
更具活力的鄉村消費場景正在展開。圍繞“稻田文化”“農業新科技”主題打造的綜合型農場,集智慧農業體驗、新農人培訓、生態休閑于一體,借助“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紅利,持續導入灣區消費力,推動農業升級與城鄉融合雙向促進,“單打獨斗”的舊模式正轉向“組團共富”的新格局。(責任編輯 賀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