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糧食產量
連續16年超過1000億斤
連續5年超過1300億斤
2021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1533萬畝
較上年增加183萬畝
訂單率達90%
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省將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
今年的糧食生產殊為不易。
先是夏糧喜獲豐收讓人一喜:河南夏糧總產量760.64億斤,比上年增長1.3%。收獲的小麥普遍籽粒飽滿、品相好、容重大、質量等級高。小麥播種面積、單產、總產量均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接下來的秋糧生產讓人心頭一緊:7月的特大洪澇災害以及8—9月的持續陰雨寡照天氣,正值河南省秋糧生產關鍵時期,低洼地塊和蓄滯洪區積水嚴重,部分地塊出現絕收,河南省上下立足抗災減災,千方百計減輕災害損失。
12月10日,全年糧食總產量數據發布:2021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達1308.84億斤。
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河南省糧食產量連續16年超過1000億斤,連續5年超過1300億斤,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貢獻”。
黨政同責穩面積夯實糧食生產根基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河南省委、省政府認真落實黨政同責要求,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數據顯示,今年河南省糧食播種面積16158.46萬畝,增長0.3%。
穩面積,既要落實“長牙齒”措施,讓耕地數量有保證,也要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向耕地質量要效益。
眼下,葉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里,綠油油的麥苗迎風見長。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已成“標配”,水肥一體機、太陽能捕蟲燈隨處可見,土壤及蟲病災害監測站,通過物聯網實現自動監測,一個人可以管理上百畝地。
種地輕松的同時,產量也提高了不少。這塊田今年麥收畝產最高達1400斤,平均畝產1200斤。據測算,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畝均可提升糧食產能150斤以上,越來越多的“望天田”將變成“噸糧田”。
預計到今年年底,河南省將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今年暴雨災害導致農作物大面積受災,反映出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仍比較薄弱,全省還有44%中低產田亟待改造。
“國家在河南省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7844.52萬畝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1031.31萬畝,打好糧食生產王牌,關鍵要抓牢‘兩區’,要統籌推進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5年,建成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加強綜合技術集成應用,打造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快糧食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宋虎振表示。
穩政策調結構農民種糧有奔頭
強農惠農政策是穩定糧食生產的強大引擎。
“種糧直補、農機補貼、農資補貼、良種補貼……平均一畝地享受的補貼達150多元,對于種糧大戶來說,這筆錢很可觀。”新鄉市聯豐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彭良成感嘆,一攬子惠農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河南省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大產糧大縣獎補力度。今年一些地方遭受特大暴雨災害,河南省政府在下達的首批30億元中央財政補助資金中,拿出2.69億元對受災地區改種進行種子補助。
耕種環節有補貼,收售環節有優價。“從各地情況看,普通小麥收購價每斤在1.2元左右,優質專用小麥收購價每斤在1.3元以上,均比上年高0.1元左右,再加上增產因素,粗略估計,僅小麥一季,全省種糧農民就能增收80億元至90億元。”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俊忠說。
近年來,河南省在穩定小麥生產的同時,在豫北、豫中東強筋小麥適宜區和豫南弱筋小麥適宜區,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小麥。2021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1533萬畝,較上年增加183萬畝,訂單率達90%。全省花生種植面積居全國第一,高油、高油酸等優質花生占比超過50%,形成了沿黃及黃河故道油用大果花生區和豫南、豫西南優質小果花生區。
良種良機相配套農業科技貢獻大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河南省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接近50%。
商水縣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天華對良種的作用深有體會。今年5月中旬,正處于灌漿期的小麥遭遇一場大風和強降雨天氣,劉天華種植的2000畝優質小麥“周麥36”,除地頭的小麥有輕微傾斜外,基本上沒有倒伏的。
“‘周麥36’在高產、穩產、多抗等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能抗8級風不倒伏,是我們重點推廣的品種,平均畝產能達1200斤。”周口市農科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韓玉林說。
如果說良種是從源頭增加糧食產量,在“增”字上做文章,機收減損則在“減”字上下功夫。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省農機中心主任凌中南說:“河南夏糧機收損失率降低1個百分點,就等于增產7億多斤小麥,科學減損就等于綠色增產。”
今年麥收期間,河南省把機收減損作為推動糧食增產的重要一環,在郟縣、西平縣等地舉辦了5場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辦、國辦印發了《糧食節約行動方案》,要求在糧食生產、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環節推動節糧減損取得實效。
受耕地、水資源所限和環境承載力約束,未來糧食增產難度越來越大,節糧減損文章做得越好,糧食安全重任便扛得越穩。
立足抗災減災千方百計減損失
上個月,尉氏縣永興鎮西范莊村瑞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災后補種的600畝蔬菜喜獲豐收。
“我補種的200畝有機花菜、400畝甘藍都進入了收獲期,有機花菜每斤2.8元,甘藍每斤0.9元,這茬菜預計能賣160多萬元。”合作社負責人蘇瑞林高興地說。
今年七八月份,蘇瑞林還在發愁。受持續強降雨天氣影響,合作社之前種的600畝辣椒全部被淹絕收。在當地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合作社補種花菜、甘藍等生長周期短、市場需求量大的蔬菜品種。蔬菜豐收,市場行情也不錯,彌補了合作社的部分損失。
洪澇災害發生后,河南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安排部署,河南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聞令而動,針對不同地塊分類施策。絕收地塊改種生育期短的青貯玉米、綠豆等糧食作物和白菜、空心菜等蔬菜作物;受災地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加強追肥管理;未受災地塊加強病蟲害防控,以豐補歉。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派出8個專家指導組和9個工作組,趕赴受災嚴重地區,對排除農田積水、病蟲害防控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同時分作物、分區域研究制定出臺玉米、花生、豆類、蔬菜等不同作物災后生產恢復技術指導意見,指導群眾開展災后恢復生產。
河南省調集7.3萬臺收獲機械,對墑情適宜地塊全力組織搶收;對土壤偏濕的地塊,緊急調集、改裝履帶收獲機械3000余臺,創造條件搶收;對機械無法作業的地塊,動員人工收獲,組織幫扶隊幫助困難農戶搶收,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時下,河南省8500多萬畝小麥長勢良好。各地農技人員奔赴田間地頭,指導農民開展田間管理,確保麥苗安全越冬。